原创 它被称为“水中软黄金”,现在中国产量全球第一!
在那金黄微焦的表皮下,隐藏着的是富含胶原、软糯至极的肉质,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,淋上那咸鲜交织的酱汁,再轻轻覆盖于热气腾腾的米饭之上,这份鳗鱼饭,光是念及,便足以撩动心弦,让人垂涎欲滴,仿佛灵魂都被这美味所牵引,沉醉不已。
图库中的版权图片,如同珍贵的宝藏,提醒着我们转载需谨慎,以免触碰版权的雷区。鳗鱼,这一营养与美味并蓄的海洋精灵,在全球范围内都享有盛誉,其风靡程度,从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的数据中便可见一斑——早在2016年,全球每年对鳗鱼的消耗已高达惊人的13万吨。
那么,如此庞大的鳗鱼数量究竟源自何方?答案指向了中国,这个在鳗鱼养殖、加工及出口领域独占鳌头的国家。自1972年起,中国便踏上了鳗鱼养殖的探索之旅,而后的岁月里,更是见证了从无到有,直至成为全球鳗鱼产业的领军者。2017至2021年间,中国鳗鱼产量由21.73万吨稳步增长至25.53万吨,占据了全球鳗鱼养殖市场的七成半壁江山。
福建,这片被誉为“中国最大鳗鱼产地”的土地,正是中国鳗鱼产业发展历程的一个生动缩影。其鳗鱼养殖史可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,至80年代,活鳗已成为福清市出口贸易的璀璨明珠。据福清方志记载,1989年,福清市以671吨的骄人产量,跃居全国淡水鳗养殖加工出口基地之首,书写了鳗鱼产业的辉煌篇章。
福建的鳗鱼养殖,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:温暖湿润的气候、绵长的海岸线、丰富的江河资源以及优质的水质,这一切都为鳗鱼的生长提供了理想的栖息环境。进入90年代,鳗鱼产业更是成为福清市的支柱产业,年产量飙升至约2万吨,其产业链、技术及经验如同涓涓细流,滋养着周边乃至全国的鳗鱼产业,广东、江西、广西、浙江等地纷纷效仿,共同绘制出一幅鳗鱼产业的繁荣画卷。
在技术创新的驱动下,福建的鳗鱼养殖不断迈向绿色、高效、数字化、智能化的新高度。饲料方面,福清企业携手科研团队,攻克了一系列技术难题,成功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鳗鱼开口饵料,不仅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,更以低廉的价格、高存活率和饲料转化率,赢得了市场的广泛认可。2014年,这款国产饲料更是走出国门,远销印尼,彰显了中国鳗鱼饲料技术的国际竞争力。
养殖管理方面,福建鳗鱼养殖企业同样不遗余力,研发出生态内外双循环养殖水净化处理系统和“种养一体化”系统,实现了养殖废水的循环利用和营养物质的资源化利用。而在福清的“中国鳗谷”,更是将数字化养殖发挥到了极致,通过手机远程控制,精准调控水温、水质等养殖环境参数,让鳗鱼的存活率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。
然而,在鳗鱼产业的辉煌背后,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挑战——鳗鱼苗的捕捞难题。作为唯一完全依赖野生鱼苗的养殖鱼类,鳗鱼苗被誉为“水中软黄金”,其稀缺性和高昂的价格成为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。为了破解这一难题,中国乃至全球都在积极探索鳗鱼的人工繁育技术。从日本到中国,从科研攻关到政策扶持,各国都在为鳗鱼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着智慧和力量。
在中国,鳗鱼的人工繁育研究已被列入国家计划,产学研相结合的模式正推动着这一领域的不断突破。同时,中国也在不断加强鳗苗捕捞的规范管理,通过严格的许可证制度和执法行动,保护这一珍贵的资源。我们期待着,在不久的将来,鳗鱼的人工繁育技术能够取得重大进展,让鳗鱼产业在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,继续为乡村振兴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