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的第一反应,如何塑造孩子的一生:犯错时刻的黄金教育法则这套面试会被夸夸!

女儿似乎适应了幼儿园的作息节奏,一切看似顺利。
偶遇一位同为送学路上的妈妈,在交谈中她流露出些许无奈:“儿子实在太调皮,真让人头疼,你家女儿应该很乖吧,看起来不怎么需要操心。”
我只能苦笑,养育儿女各有各的难处。孩子成长的路上,犯错与挑战总是难以避免。
面对孩子的错误,我们该如何施教呢?
在我们父母辈的年代,体罚似乎是家常便饭,然而对于80/90后的我们来说,更希望孩子能从错误中学习,实现自我成长。
相较于简单的打骂,这样的教育方式无疑更具挑战性。
如何科学地惩罚,使之成为教育的一环,而非单纯的惩戒,是每位家长都需要深思的问题。
01 理解惩罚的目的当孩子做错了事,为何要进行惩罚?
其实目的有二。一是作为对孩子行为的直接反应,可能源于愤怒、无奈或是为了维护面子;二是期望通过惩罚使孩子认识到错误的严重性并促使其改正,这是理智型父母常用的教育手段。
我们必须明确,惩罚的核心在于防止“以大欺小”,以及确立惩罚的真正目的。
研究指出,负面反馈对12岁以下儿童而言,除了增加孩子的伤心与沮丧外,效果甚微。心理学教授伊芙琳·克罗恩的研究也显示,8-9岁的儿童大脑更愿意接受正面反馈,而对负面反馈(如坏情绪)几乎无感。这种趋势直到他们年满12岁才有所改变。
这解释了为何有些孩子即使被责骂也无动于衷,听过即忘。
那么,面对孩子的错误行为,我们就放弃惩罚吗?
绝非如此,相反,我们应该抓住机会进行教育,帮助孩子理解行为的后果,激励他们做出更好的选择。
02 惩罚孩子值得思考的7个点1. 了解错误背后的原因:在施加惩罚前,深入探究孩子犯错的动机至关重要。如果出发点是好的,那么应鼓励其初衷,而不是简单惩罚。正如卢梭所言:“教育的艺术是知道何时该放手,何时该引导。”
2. 悔改不罚,罚满不在乎:当孩子表现出悔意时,可以考虑免去惩罚,给予改正的机会。反之,若孩子对错误漠不关心,适当的惩罚则是必要的,以强调错误的严重性。
3. 允许孩子解释,和孩子积极沟通:孩子也应有机会表达自己的看法。基于尊重和理解,而非愤怒或羞辱的态度与孩子沟通,帮助他们理解错误所在及改进方法。
4. 学会换位思考:换位思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,同时教育孩子自我反省,思考行为对他人及自己造成的影响,从而培养责任感与同理心。
5. 提供替代行为:向孩子展示积极的替代行为选项,引导他们学会从错误中学习,进而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。
6. 只对事不对人:在惩罚时,务必就事论事,避免人身攻击,让孩子明白为何某种行为是错误的,而非感到自我否定。
7. 采用和善的态度:避免情绪化的惩罚,这不仅能促进孩子的学习接纳,还能减少抵触情绪。
总结下来,简明扼要的7句话可以作为与孩子沟通的指南:发生了什么事情?你现在感觉怎样?冷静后,你认为应该如何解决?你认为有哪些解决方法?你打算怎么做?你希望父母如何帮助你?结果如何?这是你想要的吗?
不要低估我们的孩子,适当的让他们经历“试错”的过程,独立探索世界,也是一种成长。
结语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,犯错的原因和改正的速度各不相同。作为家长,我们需要展现出耐心与理解,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成长与学习。
科学的惩罚方式不仅是对孩子的规范,更是教育与引导的手段,协助孩子从错误中汲取教训,培养责任感和自控力。
这与我们的终极教育目标——培育具有责任感、同理心和自我反省能力的人——是一致的。
版权声明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本站立场。
发表评论:
◎欢迎参与讨论,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、交流您的观点。